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寻创新载体和方式,8月21日,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分别赴通辽市库伦旗赤峰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湖南省株洲市等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云开会”、“云讨论”等形式及时了解实践进程和内容,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完成.
第一站:实践团赴库伦旗开展社会实践
由护理学院团总支书记李宏霞领队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赴库伦旗博物馆参观学习库伦旗历史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馆与科技展厅等。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师生了解库伦旗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受震撼,更加坚定了他们赓续红色精神,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增强了师生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后实践团赴库伦旗文化馆,由文化馆馆长陈宪萍介绍了非遗文化交流平台、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的保护、弘扬和传承工作以及近期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库伦旗安代文化艺术周筹备工作等,之后来到文化馆档案室进行调研。在库伦旗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团成员观摩国家级非遗安代舞的教学排练过程,体验和学习安代舞。
活动下午,实践团联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安代舞传承人山虎老师,赴库伦旗老年体协文化艺术中心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山虎向大家讲述了安代在库伦的起源、生长、发展、传播以及民间传说等,用通俗易通的形式向大家讲解了安代舞的基本动作和旋律要领。随后实践团成员一同观看了库伦旗第一届老年人艺术节,领略了老年人组成的安代舞节目,深刻感受到库伦旗人民对安代舞的热爱。
第二站:实践团成员赴赤峰市博物馆日出红山展厅开展社会实践
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成员徐靖代表实践团赴赤峰市博物馆日出红山展厅参观学习,在“红领巾讲解员”带领讲解下,了解展厅内陈列的大量与红山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图片,了解了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深深感受红山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分享给实践团其他成员。
第三站:实践团成员赴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北黑蜂养殖技艺基地开展社会实践
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成员常莎代表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北黑蜂养殖技艺基地,深入探访并学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黑蜂养殖技艺。通过与养殖专家的交流,详细了解了东北黑蜂的生态环境、养殖方法、蜂蜜采集及加工的全过程,是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探访,不仅让常莎对东北黑蜂养殖技艺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她表示,将把所学所得带回实践团,与成员们共同分享,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传承,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站:实践团成员赴黑龙江省大庆市红色初心馆开展社会实践
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成员常孟德超代表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大庆市红色初心馆,通过参观学习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珍贵图片、生动展示以及详尽的解说,让孟德超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激发了他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之心。他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五站:实践团成员赴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开展社会实践
内蒙古民族大学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传承实践团成员段刘丹代表实践团赴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瞻仰革命历史遗址,通过实地参观馆内陈列历史文物和珍贵图片,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同时被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她表示,要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将这份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到非遗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传承中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记录拍摄、文化体验,文化学习等形式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了红色精神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锤炼了品格。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点,将非遗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探寻创新载体和方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护理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