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护理学专业于1993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 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10年,学校整合医学院护理学专业、蒙医药学院护理学(蒙授)专业及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专科)组建成立护理学院。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占教师总数的5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有技能实验教辅人员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教辅人员总数的40%。学院下设基础护理、老年护理、蒙医特殊护理、人文护理、助产学护理、临床护理等6个护理教研室。有实验管理中心1个,下设基础护理学、蒙医特色护理学、社区与急救护理学等3类实验室。
学院秉承“厚德、仁爱、笃学、精术”的院训精神,坚持“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突出特色,锐意创新”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内蒙古东部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立足内蒙古东部,面向全区,辐射全国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为原则,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技能,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为区内外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好,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自治区内,为区内人民提供既有蒙医特色又有现代护理观的护理服务人才。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院十一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毕业生在各自医院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肩负使命,为爱逆行。以下为现有专业方向介绍。
护理学
(专业代码:101101)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早临床、早实践、早社会”原则,注重人文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培养立足内蒙古东部,面向全区,辐射全国,服务于地区医疗及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二、专业特色
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健康’理念,以服务内蒙古东部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根本,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传承和发展民族医学护理技术,构建“双中心、双接轨、三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四、毕业要求
1.素质要求
1.1 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护理事业,对其发展具有责任感,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1.2 专业素质: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1.3 人文科学素质: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在应用各种护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对象及家属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护理问题,应具有寻求上级护士帮助的意识;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低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培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审美等自身修养能力。
1.4 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护理工作。
2.知识要求
2.1 基础知识: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2.2 专业知识: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护理知识;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熟悉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其评估和干预方法;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及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2.3 工具知识: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有效获取和利用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
3.能力要求
3.1 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2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基本技术;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具有实施心理护理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3.3 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能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健康保健服务;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进行临床护理决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4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在护理专业实践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外文文献和简单交流的能力;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及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配合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五、专业核心课程
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
六、学期与学制
每学年设置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春、秋学期教学周 19-20 周。学制 4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七、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达到182学分要求,且学分绩点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助产学
(专业代码:101102T)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早临床、早实践、早社会”原则,注重人文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致力于培养立足内蒙古东部,面向全区,辐射全国,服务于地区医疗及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助产护理人才。
二、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健康”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提升临床实践技能,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助产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护理学、助产学及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临床助产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具备终身学习潜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能在各类医疗、预防、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学、助产学、围产期护理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毕业要求
1.素质要求
1.1 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热爱助产事业,具有为助产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而奉献的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及尊重服务对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1.2 专业素质: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1.3 人文科学素质: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具有循证实践,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错误的态度;在应用各种护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对象及家属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护理问题,应具有寻求上级护士帮助的意识;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低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培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审美等自身修养能力。
1.4 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胜任护理及助产相关工作。
2.知识要求
2.1 基础知识: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助产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掌握人体微观结构,如细胞、组织和器官,了解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2.2 专业知识:掌握围产期、新生儿期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掌握常见精神病的防治与护理措施;掌握各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与特点,影响优生优育的因素,熟悉遗传优生常见问题的评估和处理方法;掌握围产期基本的药理知识和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熟悉妇产科常见病的预防、指导、医护配合的知识;熟悉母婴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了解助产学学科发展动态及趋势。
2.3 工具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及计划生育工作新政策;掌握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助产学专业信息。
3. 能力要求
3.1 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2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分娩接产、产后处理和正常新生儿处理的临床操作的能力;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具有开展围产期保健及对妊娠合并疾病及并发疾病的观察、护理、预防和处理的能力;具有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包括制定预防策略、开展疫苗接种、开展卫生教育;具有进行婚姻指导和生育指导、优生优育宣教的能力;具有鉴别常见精神症状与精神科护理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利用文献检索获取护理学、助产学专业信息,研究临床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创新能力:了解社区母婴保健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等有关知识,能够在医院、社区、相关机构,为孕产妇、新生儿提供护理;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进行临床护理决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为围产期妇女、新生儿提供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3.4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与患者、孕产妇及其他卫生保健服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外文文献和简单交流的能力;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五、专业核心课程
助产学导论、遗传与优生、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助产学、助产学实验、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
六、学期与学制
每学年设置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春、秋学期教学周 19~20 周。学制 4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七、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达到182学分要求,且学分绩点合格,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护理(专业硕士)
(专业代码:1054)
一、专业定位
护理专业学位类别面向医疗卫生行业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等岗位,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健康相关机构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临床研究、护理管理等工作。与注册护士、专科护士职业资格相衔接。
二、专业特色
适应新医科从治疗为主到涵盖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护理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实践由以疾病治疗为主向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促进并重转变;护理服务领域从医院不断向家庭、群体和社区拓展,服务内容也从专注于医疗的相关护理,向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方面拓展。护理学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等多个因素,其专业学位领域包括母婴与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社区与公共卫生护理、护理管理及特殊领域护理(如灾难护理等)。
本学院护理(1054)专业研究方向设置:
1.蒙西医结合护理教育
从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临床教学、教育评价及教育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高层次的蒙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科研人才。
2.蒙西医结合老年护理
以蒙西医结合理论为基础,探讨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健康影响因素、老年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老年人临终关怀等,促进老年人群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蒙西医结合临床护理。
以蒙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护理观,形成集传统与现代科学为一体的护理学科。一方面要发挥蒙医护理特色优势,另一方面采用现代护理方法进行急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伤口造口护理、萨病等的护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目的。
三、培养目标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面向国家护理行业对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四、毕业要求
(一)素质要求
1.职业精神
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生命、平等仁爱、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具备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遵守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尊重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和独特性,真诚关爱每一位病人,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理心;维护专业诚信,遵守专业实践标准,发扬爱伤精神和慎独精神;坚持人文关怀原则,具有勤于反思、勇于质疑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发扬利他主义精神,具有为病人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勤奋学习,勇于钻研,及时更新相关领域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3.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坚决杜绝有违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不沽名钓誉、损人利己、急功近利。
(二)知识要求
1.基础知识
应掌握公共基础知识(外语、政治理论等)、医学基础知识(高级病理生理学、高级药物治疗学等),以及研究基础知识(护理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深入系统学习,从而获得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开展护理研究的必要前提。
2.专业知识
应具备本专科领域比较系统全面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护理专业知识包括高级健康评估、循证护理、所选专科的高级临床护理知识。掌握本专科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诱因、病理及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护理程序等;掌握临床常用基本技能和相应专科护理技能;掌握在护理专业实践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技巧、健康教育和病人管理的方法等。通过临床实践、阅读文献、参加国内外会议等途径了解和掌握本专科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了解本专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和最新护理研究成果。
(三)能力要求
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定位及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情况及岗位要求,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如下描述。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具备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专业知识,并将基础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具备查阅专业文献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护理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护理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
2.临床实践能力
(1)系统熟练地掌握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临床护理教学及护理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具备健康评估及临床决策能力,运用护理程序对个体、家庭、社区和人群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健康评估及分析,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3)熟悉并掌握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及本专科领域内专科护理技能。
(4)具有护理本专科急危重症病人的能力。
(5)具备保证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及病人安全的能力。
(6)能及时完成临床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3.沟通交流能力
(1)具有在护理专业实践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能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家庭照护指导。
(2)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
(3)有能力将个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报告、发表论文等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带动临床护理学科水平提升,促进学科发展。
4.科学思维及临床研究能力
(1)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护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护理研究解决问题。
(2)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掌握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专科护理、社区护理、临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实践现状,对专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循证实践。
(3)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根据专业方向独立进行课题设计、实施研究方案和数据分析,能规范撰写本专业学术文章或研究论文。
5.临床管理协调与教学能力
(1)具备参与及配合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其中包括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对护理单元的组织管理、对临床护理教学及护理研究开展的协调配合。
(2)能够正确评估护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教学计划,有效地指导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并对护生的临床实习效果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
6.其他能力
具备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及个人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有效将最新知识、方法、技能应用于护理实践,促进专业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五、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学位课程:医学统计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循证护理学、护理研究、文献检索与医学论文写作、护理理论、高级健康评估学、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等;专业方向课程:老年护理学、神经病学、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传染病预防与治疗;专业特色课程:蒙医护理理论与实践、蒙医学概论。
六、学期与学制
每学年设置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春、秋学期教学周19-20周。学制3年,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
七、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并达到学分要求,且学分绩点合格,准予毕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